-
友情链接:
高文暕 阳朔县中医医院
中风,又称卒中,是一种发病急、变化快、致残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。近年来,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老龄化加剧,中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,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病、多发病。很多人都知道中风要“争分夺秒”抢救,但对如何识别、应对和配合中医急救手段却了解不多。
一、迅速识别中风征兆,把握黄金三小时
中风急救最关键的是“时间”,现代医学称发病后三小时为“黄金治疗期”。很多患者因错过最佳时间,最终造成语言、肢体功能的永久性损害。普通人应掌握一些简单识别方法,记住“FAST口诀”:
F(Face)面部观察:一侧面部是否下垂,口角歪斜。
A(Arm)手臂活动:双臂平举是否出现一侧无力下垂。
S(Speech)语言能力:是否说话不清、含糊或无法表达。
T(Time)时间紧迫:发现症状,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。
同时,中医强调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辨证思维,建议家属如发现患者面色突变(青灰或潮红)、眼神呆滞、舌苔厚腻、气息粗重或气短乏力、言语失常,甚至大小便失禁,应高度怀疑为中风,切不可拖延。及时送医是第一要务,而不是单纯等待“缓一缓就好”。
二、中医急救配合,发掘传统医学的价值
首先,若患者神志昏迷或意识模糊,可以采用掐人中(位于鼻下人中沟的中点)等醒脑急救法,有助于刺激中枢,唤醒意识。传统中医还有“十宣放血法”,即用针或消毒后的细针挑破双手十个指尖,微量出血,以醒脑开窍。这一方法在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有效,但普通家庭应谨慎操作,避免误伤或感染。
其次,如果患者出现口角歪斜、言语不清但意识尚清楚,可以让其端坐或半卧,保持呼吸道通畅,不要强行喂水或药物,以防呛咳加重发生吸入性肺炎。同时可给予温热毛巾热敷手脚,保持肢体温暖,促进气血流通,减轻四肢麻木。
再次,中医推拿、按压经络也可适度使用。可轻揉患者的百会穴(头顶正中)、合谷穴(手背虎口处)、内关穴(手腕横纹上两寸),帮助安神醒脑、调和气血。但需强调,用力不宜过猛,时间不宜过长,避免刺激过度加重病情。
此外,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,中风初期往往血压升高,家属不应盲目使用降压药,应将患者平稳安置、情绪安抚,等待专业医生判断血压控制策略。中医重视“情志内伤”,中风初期患者若情绪激动,可能加重气血逆乱,应保持环境安静、光线柔和,避免围观与喧哗。
三、平时积累知识,用时不慌不乱
中风虽然来得突然,但很多危险因素和前兆都是可防可控的。中医讲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,强调预防为本。我们应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习惯,提升对中风的认知和预防能力,做到未病先防、已病防变、病后防复。
首先,定期体检,关注“三高”问题。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是中风的三大元凶。中医称之为“痰、湿、瘀、风”内生之病因。因此,中老年人要定期监测血压、血糖和血脂水平,积极控制指标稳定,防止血管硬化、斑块形成。此外,平素舌苔厚腻、体形肥胖、脉象弦滑、胸闷口干者,多为痰湿体质,宜通过中药调理与饮食控制,化痰祛湿。
其次,保持规律作息、调节情绪,减少诱因。中医认为情绪郁结、暴怒伤肝,易引气逆血瘀而致中风。情绪波动、长期熬夜、久坐不动、饮食肥腻、突然用力等都是诱发因素。建议大众注意心理调适,保持平和心态,进行适度有氧锻炼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慢跑等,增强血液循环,强健心脑。
第三,要熟悉家中老人的病史与常用药物,建立“中风应急包”,如常用降压药、急救电话、个人病历卡等都应准备齐全,方便在突发情况下快速启动应对流程。同时,社区可定期开展中风急救培训和中医知识讲座,普及如拔罐、艾灸、耳穴贴压等中医传统保健方法,提高居民防病救病的主动性。
四、结语
中风一旦发生,及时识别与处理至关重要。中医在中风急救中虽非主导,但可以醒脑通窍、调和气血,是治疗中风过程中的宝贵补充。只有具备中风识别与初期应对常识,才能真正将这场“时间争夺战”打赢。